今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8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,主題為“癌癥防治 早早行動”。在日常生活中,哪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與癌癥密切相關,應該如何做才能實現有效預防?
六種不良生活習慣與癌癥密切相關
癌癥是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,在我國,最常見的癌癥包括肺癌、乳腺癌、胃癌、肝癌、結直腸癌、食管癌、子宮頸癌、甲狀腺癌等。陜西省疾控中心提示,六種不良生活習慣與癌癥有關,具體內容如下:
煙草。吸煙是世界上公認的致癌因素,而且與吸煙開始年齡、吸煙年數、每天吸煙支數均有相加關系。吸煙產生的煙霧含有3000多種化學物質,包含眾多的致癌物質,包括N-亞硝胺、多環芳香烴、芳香胺等有機化合物,以及無機化合物。其不僅能引起肺癌,還能引起口腔癌、胃癌、胰腺癌、結直腸癌等。需要注意的是,“二手煙”“三手煙”同樣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,特別是對少年兒童的健康危害尤其嚴重。
飲酒。酒精早在1988年就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定為I類致癌物質。由于酒精代謝后產生的乙醛會引起DNA損傷和突變,而這種損傷引起的錯誤修復會引發惡性腫瘤。有充分證據表明酒精會升高口咽、喉、食管、胃、肝、結直腸、乳腺發生癌癥的風險。
久坐不動。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指出,每年有200多萬人因長時間坐著不動而死亡。久坐會影響血液循環不暢,血液循環不暢又直接導致腸道的蠕動速度變慢,引起有毒代謝產物排出身體的時間變長,長年累月便會增加腸炎,甚至是腸癌的風險。 另外,久坐人群更容易發生腹型肥胖,引起脂肪肝,不僅會影響肝臟代謝功能,也會增加罹患肝纖維化、肝癌等風險。
吃得不夠。主要指水果、綠色蔬菜、膳食纖維攝入不足。有研究顯示蔬菜和水果的足量攝入可以降低上消化道腫瘤的風險,諸如口腔、鼻咽、食管、肺、胃和結直腸的腫瘤發病風險。
吃得太多。主要指過多攝入紅肉、加工肉類制品、腌菜、熏炸燒烤類食物。研究顯示食用過多的紅肉會增加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。這是由于高蛋白高脂肪紅肉烹調的時候大多會采用煎、烤等高溫烹調方式,這過程中就會產生雜環胺、多環芳烴等致癌物質。腌制、熏制等加工肉類含有大量亞硝酸鹽,而亞硝酸鹽是明確的I類致癌物質。有研究表明,每天攝入50g加工肉類,結直腸癌發生的風險將上升16%。
吃得太燙。2018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飲用“65度以上的熱飲”定為2A致癌物??谇?、食管和胃粘膜的耐受溫度僅為50-60度,吃太燙容易將胃黏膜、食管粘膜燙傷,嚴重時會引起潰瘍、食管炎、胃炎,進而導致消化系統癌癥。
養成健康生活方式
生活方式因素是預防癌癥的一個重點,為此,陜西省疾控中心建議:
保持健康體重。肥胖與全身多個系統的癌癥有關。我們通常以體質指數(BMI)來判斷體重是否健康,計算公式為體重(kg)除以身高(m)的平方(kg/m2),我國人群的健康體重BMI為大于等于18.5小于等于24。24-28之間為超重,超過28則為肥胖。
積極體育鍛煉。WHO推薦每個成年人應每天積極鍛煉,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鍛煉或者至少75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。中等強度運動指的是讓人們的心率提高到最大心率的60%-75%左右的運動。最大心率,可以用“220減去年齡”來估算。
充分攝入全谷物、蔬菜、水果和豆類。全谷物是指脫殼之后沒有精制的糧食種子。它保留了谷粒麩皮、胚芽和胚乳,能為人體提供更多的蛋白質、纖維和其他必要的維生素以及礦物質。世衛組織建議每天至少從飲食中獲取30克膳食纖維,盡可能每頓飯都包含全谷物、非淀粉類蔬菜、水果和豆類,每天至少攝入400g的各色非淀粉類蔬菜和水果。
限制攝取高糖高脂的加工食物。限制這些食物的攝入有助于控制熱量的攝入,進而保持健康的體重。
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。每周攝入紅肉的量控制在350-500克的范圍內,盡量不攝入加工肉類。
限制含糖飲料的攝入。含糖飲料是指通過加入游離糖而變甜的飲料,如蔗糖、果糖、玉米糖漿以及蜂蜜中的糖、糖漿、果汁和果汁濃縮液中的糖等,包括蘇打水、運動飲料、能量飲料等。因為含糖飲料的攝入會引起肥胖,而肥胖是誘發癌癥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限制酒精攝入。乙醇與唾液接觸后轉化為乙醛,使得乙醛在唾液內的水平比血液內高10-100倍,這就是消化道癌癥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。因此,為了預防癌癥,最好不要飲酒。
不要通過保健品來預防癌癥。預防癌癥只能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進行,任何保健品都取代不了吃動平衡的預防效果。
盡可能母乳喂養寶寶。母乳喂養可以保護媽媽,研究表明,每5個月的母乳喂養可以降低2%的乳腺癌的發病風險。(記者喬業瓊)